企业文化

1829年清道光九年贵州盐商为宴请客商建“王家烧坊”

“川盐走贵州、秦商聚茅台”,贵州不产盐,主要依赖于四川自贡的井盐。自清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朝廷动工疏通赤水河后,茅台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,盐运的兴起,使地处川黔要冲的茅台商业日趋兴旺发达。王氏族人在茅台开始经营盐业,并迅速成为一方巨富。发迹后的王氏族人经常宴请盐商,于清道光九年(公元1829年)在茅台镇修建了酿酒烧房,,酿酒宴请客商和亲朋好友,并聘请一酿酒高手,自行酿制了酒曲,酿出的酒品质上乘,客人饮后赞不绝口。后续又增加了窖池,扩大了生产,把开始只是自用的酒开始商品化,并迅速在周边地区得以流通。清道光年间,王氏族人晋京朝贡所酿美酒,道光皇帝饮后,龙颜大悦,赞不绝口,从此“王茅”成为“清廷御酒”最早开创了茅台酒的辉煌历史,素有“天下**茅”之称。

1879年成立为“荣太和烧房”后又更为“荣和烧房”

“荣和烧房”(王茅酒)自开建以来一直就是叫“本地酒”(当地的小红粱酒)。王茅、华茅、赖茅三家中,**悠久的口碑**的是荣和(王茅),传统工艺因为一年只能一酿,还要经过五年的窖藏,又还受到原料供应不足的影响,产量有限,加上名声在外,所以售价也相对于较高。当时“成义酒”(华茅)每瓶售价半个银元,而王茅最贵,卖到每瓶2个银元。

1915年,“怒掷酒坛振国威、王茅美酒扬天下”

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,在旧金山举办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“王茅”“华茅”代表中国以“茅台造酒公司”的名义参展,统称“茅台酒”,展会上“茅台酒”无人问津,中国代表怒掷酒坛,瓶破天惊,酒香四溢,奇迹出现了,顿时酒香四溢,征服了所有评委,“茅台酒”获得金奖,名扬天下。从此“茅台”酒一举成名,蜚声中外。这也是“茅台”酒名称的由来。

1935年与红军结缘,用酒帮红军疗伤

在红军在三渡赤水之前攻占仁怀茅台,红军刚进入茅台镇,为了保护遐迩闻名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,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荣和(王茅),成义(华茅)酒坊贴布告:

“民族工业应鼓励发展,属于我军保护范围,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酒酒好质佳,一举夺得**巴拿马金奖,为国人争光,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,对酒灶,酒窖,酒瓶等**设备,均应保护,不得损坏,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"。

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派警卫员陈昌奉、王耀南、魏国禄用4块银元向王茅酒的荣和酒房购买了两坛散装“王茅”酒。王茅为了欢迎红军,请来了红军将士到“荣和烧房”(王茅)开怀畅饮,用酒帮红军疗伤,还把红军手里的瓶瓶罐罐都装满“王茅”茅台酒。

1945年10月10日,国共两党签署"双十协定",蒋介石在重庆举行宴会,用当时"重庆道门口美味村"**经营的"王茅"酒款待毛泽东主席。

1949年10月1日晚,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饭店举行开国**宴。周恩来总理用库存在北京饭店的“王茅”酒作为庆典酒,这也是“茅台酒”称之为“国酒”的开端。

1949年12月,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所送礼品有"王茅"和龙井茶。

1950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又在北京饭店用"王茅酒"庆祝**个国庆节。

民国时期茅台酒是"王茅"和"华茅"两家酒房的统称。

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,仁怀县人民政府先后将“成义”、“荣和”和“恒兴”三家烧房强制合并,成立了“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”,一直发展成为茅台集团。

1997年中国酒文化城内竖立王茅传承人王丙乾先生雕像。

1999年公司技改扩建。继承先祖王丙乾老先生之衣钵,其生前创之“荣太和”烧房,得到正本归源,其产品“王茅”昔年曾与“华茅”、“赖茅”并驾齐驱,茅台酒文化城中王丙乾之塑像见证了这一历史。

2003年第五代王茅传承人王进出任总经理,恢复往日王茅繁荣景象,重振河山!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产品中心

—— PRODUCT CENTER ——

服务咨询热线:

15120372760

点击立即咨询